欢迎您进入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中商首页 >> 可研报告 >> 项目立项审批政策

报告介绍

湖北: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一、“十一五”行业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四)骨干企业迅速壮大

  (五)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二、“十二五”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三、“十二五”行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十二五”行业发展重点

  (一)加快发展六大支柱行业

  1、炼油及基本有机化工行业

  2、磷化工行业

  3、盐化工行业

  4化工行业

  5、精细化工行业

  6、化工新材料行业

  (二)重点建设八大化工园区

  1、武汉化工新区

  2、宜昌化学工业园

  3、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

  4、潜江市化学工业园

  5、黄冈化工产业园

  6、襄樊余家湖保康工业园

  7、老河口市精细化工工业园

  8、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

  (三)培植壮大八大产业集群

  1、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

  2、荆门高浓度磷复肥产业集群

  3、潜江盐化工产业集群

  4、孝感盐化工产业集群

  5、石首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集群

  6、黄冈医用化工产业集群

  7、荆州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8、荆州石化装备产业集群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行业准入

  (二)积极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三)发展特色化工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四)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五)加强技术改造,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六)加强人才培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前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动我省石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贯彻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具体安排,是推进未来五年全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生物质和矿物资源(煤、原盐化学矿)等为基础原料,通过化学深加工生产石化和化工产品的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炼油、化学采矿、基础化学原料、化学肥料农药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和化工专用设备制造等二十多个子行业,是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应用广泛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石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我省石化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行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骨干企业迅速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部分资源和基础性化工行业步入全国领先行列,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布局和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现己基本形成了以原油开采、炼油及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及橡胶加工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基地。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6.3%速度增长,工业增加值以年均31%速度增长,利税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我省已成为全国化工生产大省,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401家,总资产约1716亿元,从业人数25万人,全省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4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4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2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14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

  “十一五”期间全省石化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2005

  2010

  “十一五”年均增长%

 
 

  工业总产值

  799

  2572

  26.3

 

  销售收入

  782

  2444

  26.1

 

  增加值

  156

  645

  31

 

  利税总额

  59.3

  252

  33

 

  利润总额

  30.1

  86

  24

 

  投资

  81

  379

  36

 

  出口额(亿美元)

  3.96

  13

  26.8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增加,油品质量全面达到国Ⅲ标准,高浓度化肥、离子烧碱、子午线轮胎、基本有机化工、新材料、新领域精细化工、生物农药等高档次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一批产品产能产量位于全国前列,苯甲酸钠、季戊四醇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磷矿石、磷肥、氯化苄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化肥、硫酸居全国第二位,氮肥居全国第三位,纯碱、电石居全国第六位,农药居全国第八位。

  (三)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和江汉油田等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基本建成宜昌猇亭、荆门东宝和胡集、潜江泽口、襄樊余家湖和老河口、荆州沙市和石首、孝感应城、黄冈武穴等一批化学工业园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四)骨干企业迅速壮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4家(湖北宜化、武汉石化、荆门石化、江汉油田),30-100亿元企业6家(兴发、洋丰、楚源、东圣、三宁、金澳),10-30亿元企业9家(沙隆达、鄂中、双环、祥云、华强、天茂、黄麦岭、新都、大峪口),过亿元的企业数达200家。宜化集团已经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磷、盐化工及化肥生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和亚洲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兴发集团以发展精细磷化工为核心,基本建成中国最强、世界知名的国际磷化工企业;洋丰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磷复肥生产企业;楚源集团已经建设成为国内最大和全球重要的活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武汉有机实业公司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苯甲酸钠生产基地,沙隆达集团是全国重要的农药生产企业之一等。

  (五)技术进步成效明显。我省石化行业拥有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7个中国名牌、71个湖北名牌。建成了一批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科研和生产基地。近几年我省在大型粉煤气化技术、低品位磷矿采选和利用、大型磷肥装置的建设、湿法磷酸净化、离子膜法烧碱、热能梯级利用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随着技术改造投入的大幅增加,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主要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我省石化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经济总量太小。多年来我省石化产业总体经济规模不大,在全国的位次一直徘徊在1314位,居中部第二,与全国排名第一的山东省(山东省2010年产值为15685亿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产业结构不优。我省石化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大多产品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附加值的低端,高端产品比重偏低,落后产能依然较大。石油化工中以炼油为主,有机原料及石油产品深度加工不够;农用化工比重大,基本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发展不够;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规模。

  (三)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的化工园区建设工作有待加强,集约化水平偏低,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社会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处于人口密集区以及环境敏感区域的化工企业,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同时我省石化生产企业小、散、弱、乱的情况仍然存在,优势骨干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废水、废气、废固及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均居工业行列前列。我省现有石化主导产品如炼油、合成氨、硫酸、烧碱、电石、黄磷等产品大都是高资源能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三高”产品,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十二五”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形势

  1、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竞争。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为了提振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加大投入,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重心加速向具有市场潜在优势的亚太地区和具有资源优势的中东地区转移,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国际性竞争将更加激烈;新兴经济体和资源优势地等国家,凭借资源和潜在市场优势加速布局建设一批大型烯烃及相关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对我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进口化学品审查制度,一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使我国石化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的和非贸易的壁垒。

  2、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石化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资源能源短缺将是制约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石化工业经过多年迅速发展,大多数产品产能迅速增长,产品供应已经从“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为一般性大宗产品生产和供应过剩,国内装置能力富余,而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短缺。我国原油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我国原油缺口逐年扩大,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5%以上,同时面临着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的影响。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价格不断上涨,化工利用受到限制。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我国发展煤化工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但因为我国煤炭资源与煤化工产业发展要素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严重制约了石化产业发展,资源短缺成为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能源重化工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石油和化学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动石化产业园区化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省具有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诸多有利条件。

  1、石化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国民经济经济的发展对石化行业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对能源、石化产品需求将日益增加。

  2、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我省磷资源和盐类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同时具有较丰富的水、硅石、生物质资源和相对富裕的环境容量,有利于我省做强做大磷盐化工产业和有机硅等新兴产业。良好交通区位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为我省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3、我省业已形成了具备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完整石油化工产业体系和产业基础。国家在我省布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80万吨乙烯工程,为我省石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政策利好。全省全面推进实施“两圈一带” 和做大做实做强工业总体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政策为我省石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应该把握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主动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做大做实做强全省工业发挥应有作用。

  三、“十二五”行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两化”融合,积极培育化工新材料、新领域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全省石化行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做大做强我省石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壮大产业规模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要加快发展壮大我省石化产业总体规模,在发展中调整石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2、坚持集约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条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等要素,有序推进石化园区建设,引导石化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优化全省石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3、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积极开展“共性、平台和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认真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对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两化”融合,实现产业升级。

  4、坚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资源节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各项新工艺、新技术,优化原料路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各项社会责任。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省石化工业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行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创新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和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从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原料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石化产品方向转变,从分散经营向大型化、集约化、一体化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我省石化工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1、总量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石化行业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全省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保持年均18%速度增长,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9%速度增长,利税保持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全省石化行业经济规模实现翻一番目标,销售收入过6000亿元。

  2、结构调整目标

  --企业组织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十二五”末,建成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500亿元企业8家,50-100亿元企业15家。

  --重点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重点产品产量继续增长。乙烯产品填补省内空白,有机原料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高浓度化肥比重达85%以上,优质低盐重质纯碱产能比重达80%以上,离子膜烧碱产能比重达80%以上,高端石化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建成八大重点化工园区,80%以上的石油和化工企业有序地进入化工园区。 

  3、技术进步目标

  到“十二五”末,乙烯、大型有机原料和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炼油、纯碱、离子膜烧碱、磷酸盐和尿素生产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全行业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60%以上;主导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产品采标率达90%以上。产品的国际标准认证水平要明显提高。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研究开发中心。

  4、节能减排目标

  全省石化行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2%以上,行业特征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

  四、“十二五”行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省石化行业要大力发展乙烯及下游加工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以支柱行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六大支柱行业,重点建设八大化工园区,培植发展八大产业集群,壮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从而实现我省石化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一)加快发展六大支柱产业

  1、炼油及基本有机化工行业

  2010年我省现有行业规模以上石油开采、炼油及基本有机化工企业143家。原油加工量首次过千万吨,达到1016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841亿元,完成增加值206.2亿元。

  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油品等级,重点做好原油加工技术改造项目,提升装置水平,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装置;提升加工水平,完善重质原油加工能力,推广节能技术,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二是围绕武汉8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大力发展乙烯及下游产业。三是重点发展碳一化学品,开发一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产品。四是充分利用优质焦炉净化煤气,重点发展焦化产品。

  发展目标: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形成丙烯产业链、橡胶产业链、芳烃产业链、环氧乙烷产业链、碳五产业链、碳九产业链等六大产业链,打造中部地区石油化工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炼油及基本有机化工行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

  主要支撑项目:武汉80万吨乙烯及配套产品;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新建22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150万吨/S-ZORB汽油吸附脱硫装置,200万吨/MIP催化装置异地改造、64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异地改造、160万吨/年焦化装置隐患治理改造、8×104NM3/h制氢装置扩能改造、15万吨/年硫酸装置扩能改造及公用工程系统完善;汉兴科技C6-C10液态烃项目;平煤武钢焦化公司建设的50万吨焦油加工项目;宜化10万吨高浓度甲醛2万吨多聚甲醛1万吨尿醛树脂和单、双、三季戊四醇提纯项目;荆州博尔德6万吨苯酐项目;富博化工4000吨硝基甲烷项目等。

  2、磷化工行业

  我省磷矿保有储量为32.4亿吨,在全国处于第二位,占全国已查明的磷矿资源储量的20%左右。2010年全省磷化工企业近300家,其中磷肥、复混肥企业达207家。2010年磷化工产值达550亿元,其中磷矿石产量2370万吨,磷肥478万吨(折纯),磷酸铵产量570万吨(实物量),黄磷15万吨,磷矿石、磷肥、磷酸铵均列全国第1位,磷精细化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发展方向:一是加大中低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磷资源加工利用效率,鼓励企业贫富兼采,禁止私挖滥采、采富弃贫,建成全国最大的中低品位磷矿采矿、选矿基地及磷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二是支持和引导优势磷化工企业整合磷矿资源开发企业,实施磷矿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优质的磷矿资源优先配置给省内优势磷化工企业,实现磷矿采矿、选矿、制肥和化工生产的一体化。三是优化我省磷肥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中(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化肥品种,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掺混肥、高浓度复混肥和专用肥料,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熔融磷钾肥料等多元肥料品种,严格控制新建磷铵、普钙、低浓度复混肥等化肥项目。四是择优选择大中型磷肥企业开展湿法磷酸精制技术开发与利用工作,分级利用湿法磷酸,替代热法磷酸生产磷精细磷化工产品。

  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建成1500万吨的选矿装置,保证每年2500万吨左右的磷矿供应量,磷铵产能达到700万吨,高浓度NPK复合肥产能达到700万吨,施肥复合率达到50%以上,高浓度化肥比重达85%以上。基本建成宜昌、保康、荆门和大悟等磷矿采矿和选矿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宜昌、荆门、襄樊、大悟和武穴等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宜昌、远安、兴山、保康、沙市、阳日等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通过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大园区大集群,提高我省磷化工产业集中度,做大规模,做大总量,做强产业,努力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磷化工生产领军企业和企业集团,从而使我省成为磷酸盐及有机磷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全国最大、世界先进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磷化工行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主要支撑项目:兴发建设2.2万吨草甘膦及加工项目;吉星化工建设10万吨黄磷及加工项目黄麦岭建设200万吨磷矿采矿、选矿及磷加工项目;楚原化工5万吨磷系阻燃剂5万吨亚磷酸酯、5万吨聚磷酸铝、5万吨食品级磷酸盐和100万吨选矿装置;龙蟒集团50万吨硫磷项目;祥云集团磷化工及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新洋丰集团磷化工项目;荆州三才堂公司三氯化磷、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项目等

  3、盐化工行业

  全省盐类矿产资源的总储量约为290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已探明D级以上的氯化钠储量达1000亿吨,居全国第五。湖北省盐化工企业23家,2010年生产纯碱143万吨,烧碱76万吨,其中,离子膜法烧碱48万吨,盐酸31%70万吨,氯化铵143万吨。

  发展方向:一是氯碱行业继续提高离子膜烧碱产能,降低金属阳极法烧碱产能,淘汰石墨法烧碱,稳步发展电石法聚氯乙烯,鼓励发展乙烯氧氯化法生产聚氯乙烯,加大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积极开发有机氯系列产品,延长盐化工产业链,在继续做好含氯漂白消毒剂、农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有机氟、有机硅、聚碳酸酯MDITDI、氯化法钛白粉、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丙烯及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有机氯产品。加强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的结合,形成煤、电、盐、碱联产的大型氯碱基地,提升整体竞争力,提倡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纯碱行业要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与煤化工、磷化工相结合,以先进煤气化技术为龙头,搞好副产品和废物的综合利用,扩大单套纯碱生产规模,提高重质碱和干燥氯化铵的产能比例。三是到“十二五”末电石行业要基本淘汰12500KVA以下的内燃式电石炉,现有16500KVA内燃式电石炉要改造为合格的密闭式电石炉,新建电石炉必须是密闭式电石炉,单台电炉容量25000KVA以上,电石炉尾气必须综合利用。

  发展目标:2015年,优质低盐重质纯碱产能达200万吨、比重达60%以上,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200万吨,比重达80%以上,基本建成宜昌、云应、天潜等盐化工生产基地。2015年,盐化工行业产值达500亿元。

  主要支撑项目:新都化工25万吨合成氨、60万吨联碱、60万吨硝基复合肥、10万吨硝酸钠及亚硝酸钠、20万吨尿基复合肥项目;金华润60万吨联碱项目。兴发集团15万吨离子膜烧碱、1万吨漂粉精、10万吨片碱和1万吨电子级盐酸项目;楚源化工建设新型节能烧碱项目和耗氯系列产品;葛化集团1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6万吨聚氯乙烯特种树脂项目;潜江开发30万吨氯碱项目;仙桥化工8万吨糊树脂项目;江汉油田盐化总厂6万吨氯代异氰脲酸、2万吨漂粉精和10万吨树脂粘合剂项目;天门盐化公司芒硝矿等盐化工项目;益和化学50万吨双氧水项目等。

  4、煤化工行业

  我省现有合成氨生产企业31家,生产能力488万吨,尿素338万吨,碳酸氢铵300万吨,氯化铵150万吨,硝酸铵15万吨,精甲醇40万吨,二甲醚50万吨等。

  发展方向:我省煤化工要通过实施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置换等措施,改进生产工艺,延伸下游加工,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我省煤化工行业的竞争力。一是优化氮肥产品结构。适度发展硝酸铵、氯化铵化肥及其复合肥产品,逐步减少有效养分低、环境污染大、能耗高的碳酸氢铵、硫酸铵产品生产。二是采用型煤、富氧气化、醇烃化、二氧化碳气提法尿素合成工艺,对尿素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单套尿素的生产能力。严格控制新上尿素、碳酸氢铵项目。三是加快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碳一化工。重点支持煤化工企业充分利用合成氨、氢气、一氧化碳、甲醇、硝酸等基础化工原料,开发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和生物化工产品。四是鼓励甲醇企业就地加工转化,推动甲醇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引导二甲醚产业合理发展,加快在民用燃气和替代柴油方面的应用。五是积极跟踪新型煤化工发展动向。适时开展在我省建立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基地工作。

  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合成氨产能达到500万吨以上,尿素400万吨,甲醇250万吨,二甲醚200万吨,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乙二醛、硝酸钠、亚硝酸钠、甲烷氯化物、甲胺、乙二醇、二甲基甲酰胺等煤化工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力争将湖北建成全国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最大最强煤化工基地。到2015年,煤化工行业的产值达到600亿元。

  主要支撑项目:三宁化工100万吨二甲醚、40万吨尿素改造;华强化工30万吨双塔尿基复合肥、3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和5万吨三聚氰胺项目;金华润公司40万吨氨醇、52万吨尿素、200万吨尿基复合肥改造项目。宜化10万吨高浓度甲醛、10万吨保险粉、2万吨多聚甲醛、1万吨尿醛树脂和单、双、三季戊四醇提纯项目;天冠生物能源公司(洪湖)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20万吨氨醇(合成氨能力1673万吨、甲醇306万吨)、20万吨高档合成油、20万吨煤制烯烃或丙烯、60万吨煤制乙二醇、50万吨煤制醋酸项目;泽东化工8万吨合成氨项目;襄樊能源公司30万吨合成、30万吨乙醇项目等。

  5、精细化工行业

  我省传统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农药、涂料、染料及中间体等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新领域的精细化工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医用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皮革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化学催化剂、橡胶偶联剂等也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2010年全省精细化工的产值为467亿元,占石化产值比重为17%

  发展方向:精细化工的方向是加强技术研发,不断开发高性能新产品,适应下游行业升级换代的发展需要,从而做大做强我省精细化工产业。

  农药行业要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农药新品种,积极开发新型除草剂、杀菌剂,发展环境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的微乳剂、悬浮剂、水剂等新型农药剂型。

  染料行业加快发展高固色率活性染料、高档还原染料和分散染料及酸性染料,积极开发针对新型纤维和新型印染工艺需要的新型染料和高档印染助剂,扩大染料中间体的生产规模。

  涂料行业重点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份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加快研发具有特殊用途的涂料,提升钛白粉和氧化铁颜料产品的深加工能力。

  电子化学品行业重点发展高纯试剂、高纯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

  水处理剂行业重点发展缓蚀剂、杀菌灭藻及粘泥剥离剂、消泡剂、絮凝剂、反渗透药剂、阻垢剂、除氧剂等水处理剂。重点发展高性能、环保型水处理剂品种。

  食品添加剂行业重点发展仿生态、安全型添加剂。重点发展品种有食品级磷酸及磷酸盐、食品级二氧化碳、生物法番茄红素、D-核糖、糖醇类甜味剂等。

  胶粘剂行业重点发展水基型、热熔型、生态型、无溶剂型、光固化型(UV型)、高固含量型等环保节能型产品。加快发展高性能有机硅胶、丙烯酸酯胶、厌氧胶、环氧树脂胶、聚氨酯胶、植筋胶、碳纤维浸渍胶、粘钢胶、粘石胶、粘钢灌缝胶和机械平面密封胶等胶粘剂产品。

  生物化工行业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全降解农用薄膜、非粮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杀菌剂、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对柠檬酸、赖氨酸、腐植酸、乳酸等传统生物化工产业,要提高产品附加值。

  橡胶加工行业要围绕汽车、矿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搞好配套工作,形成产业规模。轮胎行业要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子午胎生产比例,增加产品品种,增强产品配套和供应能力,支持武汉地区、十堰地区建设大型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橡胶管带行业要改善和提高传统用途输送带的性能和质量,发展具有功能性和特殊要求的输送带产品,如各种用途的阻燃输送带,耐热、耐寒、耐油、耐酸碱、大倾角输送带以及轻型输送带等,大力支持汽车橡胶零部件制品、汽垫橡皮布、耐热钢丝绳、高强运输带、大口径胶管、聚酯耐高温输送带等重点产品开发生产。

  发展目标:2015年,高效、低毒、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农药占总量的5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最大、最有竞争力的武汉生物农药生产基地和沙市、仙有机磷农药生产基地。到2015年,汽车轮胎产能达到2000万套,输送带产能达到2000万平方米。到2015年,精细化工的产值达到1200亿元,精细化工在石化产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

  主要支撑项目:宜化2万万吨吡啶及农药新产品项目;沙隆达公司4500吨氨基甲酸酯农药、1万吨吡啶和光气系列产品项目;汇达公司30003-氰基吡啶系列产品项目;荆州天翼3万吨高回弹聚氨酯预聚体和环酸(CAC)项目;荆州霖飞菌类蛋白、豆类蛋白项目;达雅化工16印花糊料、助洗助滤剂等精细化工项目;新生源公司5万吨氨基酸系列产品项目;丽源(湖北)公司3万吨纺织染料、助剂及其中间体;楚源化工3万吨高固色率活性染料、3万吨高档还原染料和分散染料及酸性染料、3万吨纺织印染助剂2万吨医药中间体系列、6万吨有机氯系列产品等项目。荆江选矿公司捕收剂、稀土浮选剂、磷浮选剂等项目;中兴能源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诺邦工业园六氟磷酸锂电池电解液等项目;远大富驰公司吡唑酮、左旋肉碱、安乃净项目;泰鑫化工公司1200吨的甲维盐微乳剂;农昴化工生物农药项目;龙蟒公司6万吨钛白粉项目;诺鑫生化3000吨甲酯项目;百年钛业海绵钛项目;径河化工2万吨橡胶助剂项目;可赛化工29万吨甲基苯胺项目;江汉环保1万吨硅微粉项目;苏博新材料5万吨减水剂;中南橡胶新增2000万平米输送带和新增4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双星东风轮胎550万条高等级性能轿车子午胎开展扩能项目;风神汽车橡塑公司片材、胶管生产线扩能、25万套塑料零部件、前后保险杠、密封件生产线项目等。

  6、化工新材料行业

  我省化工新材料以有机硅、有机氟、高性能光纤填充料、高性能纤维、特种化工涂料等为重点,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武大有机硅、湖北新监天、应城德邦等是全国重要的有机硅生产企业,技术处于全国领导水平。鼎龙公司是全球生产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三大化学品新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该领域国家标准主起草单位。华烁科技是国内气体净化剂、光通信材料最大、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之一。回天胶业是全国胶粘剂行业的领头企业,其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发展方向:我省要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乙烯下游产品加工的条件,积极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等,重点发展高效催化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和纤维、功能高分子合成材料等,重点研究高效分离技术和节能技术。一是要搞好现有武汉石化、荆门石化聚丙烯产品和武汉葛化、湖北宜化等企业的聚氯乙烯产品的发展与壮大。二是利用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原料及其他化工原料大力发展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改性产品。加快发展高强度、耐冲击性、耐热性、硬度及抗老性均优的工程塑料。重点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聚酯(PBTPET)、改性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砜和聚酰亚胺和聚氨酯材料及苯酚、双酚A、丙酮、环氧树脂及深加工产品系列产品;PBT合成树脂及工程塑料改性产品系列产品。三是发挥我省有机硅产品开发优势,优化有机硅甲基单体合成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下游产品布局,建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有机硅生产基地。四是鼓励中低品位萤石采选利用,积极开发新型无机氟化盐产品。开展新型环境友好型制冷剂替代品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大力开发含氟各类新材料。五是重点发展聚乳酸、聚己内酯、聚己内酯多元醇、聚羟基烷酸酯、塑料淀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系列高端乳酸酯及深加工产品、系列乳酸盐及饲料级乳酸等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六是加快发展高速公路用重交道路沥青和改性沥青新材料。

  发展目标:2015年,化工新材料行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主要支撑项目:三新磷化高纯硅材料精细加工项目;江汉精细化工公司5万吨绿色硅烷偶联剂项目;湖北兆信新材料公司20万吨全降解塑料项目;兴发集团12万吨有机硅及加工项目;潜江经济开发区10万吨有机硅、2000吨结晶硅项目;仙桥化工10万吨有机硅单体(甲基氯硅烷)项目;华烁科技建设的挠性印制板基材(FCCL)项目、无树脂、芳纶纱、ACF显示封装材料项目;武大有机硅公司投资建设的2万吨级烷氧基硅烷、1万吨硅烷偶联剂、5000吨有机硅衍生产品项目;武汉醒狮化学4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宜化3000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1000吨六氟磷酸锂新能源材料项目等。

  (二)重点建设八大化工园区

  目前,我省以石化、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化工园区近30个,我省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并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有序搬迁进入园区。“十二五”期间,我省石化行业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要求,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道路,重点建设武汉化工新区等八大化工园区。

  1、武汉化工新区

  以乙烯及下游化工产业为主体,形成以塑料、工程材料、有机原料、化纤聚酯和精细化工产品等为基础的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同时接纳中心城区部分搬迁改造的化工企业,规划形成基础化工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区和港口储罐区。新区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石油化工产品最大的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产品供应中心和长江中游重要的物流基地,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生态型、科技型化工园区。

  2、宜昌化学工业园

  以宜昌亭地区为核心,以磷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以湖北宜化、湖北兴发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逐步建成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宜昌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综合性生态工业园区。

  3、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

  以东宝区为中心,以中石化荆门公司、湖北新洋丰公司为龙头,以石化副产品延伸加工为主干,煤化工、精细磷化工为两翼,从而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磷化工三大产业板块,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石化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全省化工产业的精品园区、循环经济的样板园区和投资环境的示范园区。

  4、潜江市化学工业园

  以现有紧邻汉江的泽口地区工业基础为依托,以金华润、金奥科技、永安药业等企业为龙头,以盐化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为基础,加快产业之间和交互发展,延伸产品链,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产品。

  5、黄冈化工产业园

  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有机硅、有机氟为主,重点做好承接武汉和沿海地区化工产业转移工作,打造百亿化工产业园,建成湖北具竞争力的专业化工园区。

  6、襄樊余家湖保康工业园

  依托保康地区的磷矿资源,以保康现有磷化企业跨区域发展和襄樊市内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以磷化工为重点,兼顾煤化工、精细化工及机械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工业园区,力争经过5年努力,建成我省重要的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7、老河口市精细化工工业园

  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为发展方向,建成一个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产业园区,经过五年的努力,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8、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园

  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化工新材料、催化剂和水处理品剂等,经过五年的努力,将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三)培植壮大八大产业集群

  1、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

  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是依托宜昌化学工业园、夷陵区化工园、宜都化工园和枝江化工园和兴山、远安县的磷化工产业条件,充分利用宜昌丰富的磷矿资源,鼓励“采选加工”联合体模式,稳步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突破性发展有机磷精细化工,形成较为齐全的磷矿采选、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届时将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浓度磷复肥和精细磷化工生产集中区。

  2、荆门高浓度磷复肥产业集群

  荆门高浓度磷复肥产业集群是以东宝区和钟祥胡集镇重点,以新洋丰和中化大峪口公司为龙头,以生产高浓度磷铵和磷复肥为主导产品,融矿产开发、硫酸、合成氨、磷铵、NPK复合肥及磷精细化工等生产、废物磷石膏的再生利用、物流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磷高浓度磷复肥产业基地。

  3、潜江盐化工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潜江市丰富的盐卤资源,依托潜江经济开发区和中石化江汉油田,以盐卤资源开发,以石油化工、煤化工与盐化工对接为重点,延伸氯碱、联碱及煤化工产业链,发展配套产品,形成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化肥等配套发展的化工产业集群。

  4、孝感盐化工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岩盐资源和产业基础,以应城东马坊、四里棚和长江赛孚工业园和云梦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以湖北宜化双环公司、新都化工二大上市公司及中盐宏博公司为龙头,形成以原盐开采为依托,以两碱产品为重点,突出发展盐化产品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离子膜烧碱、联碱及有机氯、有机氟、有机硅、医药中间体、铸造用新型改性树脂、电镀化学品等8大系列产品。成为我国重要的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5、石首染料及染料中间体产业集群

  以楚源集团为龙头,发挥染料中间体优势,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开发高固色率活性染料,选择性开发高端还原染料、分散染料和酸性染料及新型纺织印染助剂,扩充染料中间体品种和规模,完善氯碱等基础化工配套,进军化工新材料和医药领域,打造世界染料之都。

  6、荆州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荆州地区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和产业优势,以沙隆达、    公司为龙头,围绕盐化工、农用化工、日用化工、石油化工和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造纸专用润滑剂、苯酐、吡啶、有机硅烷偶联剂、三氯氢硅、纺织助剂、离子膜烧碱、油田化学品、有机膦阻燃剂等项目,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7、黄冈医用化工产业集群

  以黄冈化工园、武穴医化园、武穴祥云化工园、罗田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祥云集团、广济药业、罗田宏源等企业为龙头,以医用原料、农用化工、精细化工产品为重点,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用化工产业集群。

  8、荆州石化装备产业集群

  荆州石化装备产业集群是依托荆州区石油化工机械加工和洪湖市府场化工压力容器生产为依托。一是围绕钻修井、固井压裂、高压流体控制和高压管件产品,重点发展柱塞泵、转盘、离合器、抽油机、石油特车、井下工具、建工机械产品等七大系列产品。二是发展压力容器及规整填料塔内件、锅炉及压力容器用钢管等产品,把洪湖府场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化工容器和化工填料生产之乡。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行业准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指导,不断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强化规划实施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安全、环保、质量和土地等各项法律法规,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工艺技术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大的落后生产装备和生产企业,为优势企业发展腾出市场空间。强化政策约束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二)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优势互补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及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产业联盟。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之路,增强我省石化工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我省石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发展特色化工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基地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搞好不同化工园区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搞好上下游产业配套,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化制定不同化工园区规划,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快规范化、规模化化工园区建设,按照资源、市场、辅助工程一体化、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等要求来实现产业联合布局、集中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布局,鼓励上下游对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三废”集中治理。结合城市、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需要,搞好城区企业集中搬迁与改造,引导现有石化企业向化工园区转移和集中。推进化工园区管理和制度创新,建设形成一批各具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或产业集群区,构筑我省石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平台。

  (四)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组织实施各类节能减排工程,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对石化重点产业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清洁生产。加强高能耗石化企业的节能管理,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和节能评估审查,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杜绝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坚持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勘察、采选与产业发展相协调。认真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园区、产业和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

  (五)加强技术改造,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办法解决建设项目资本金问题;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银行信贷,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保证规划重点项目的建设,提高我省石化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规模。

  (六)加强人才培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制定开放、流动、竞争的人才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技术人才待遇,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服务石化产业发展,加大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充分了解掌握国内外石化行业的发展动态,切实做好为石化行业发展提供信息和协调服务工作。

查看中商资质>>工程咨询甲级专业

机械 电子 农业 有色冶金 建筑 建筑材料
钢铁 纺织 化纤 轻工 石油天油气 综合经济
火电 通信信息 石化 化工 医药 水程工程
他(旅游工程、商务粮) 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
市政公用工程(市政交通、给排水、燃气动力、环境卫生)

更多>>中商的优势

更多>>典型案例

机械行业 电子行业 医药行业 石油天油气 能源行业
化工行业 轻工行业 纺织行业 化纤行业 有色冶金行业
生态环保行业 建筑行业 农业行业 建筑材料行业 钢铁行业
物流行业 市政工程项目 旅游项目 通信信息行业 电力行业

400-788-9700

服务时间:7天*24小时

中商咨询集团|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品质保证| 客户评价| 网站声明| 媒体合作| 诚聘英才|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意见反馈

客服电话:0755-25193391 25407713 25407622 25417892 25417815 25950389 25950682 25950392

研究报告咨询:400-666-1917 企业上市IPO咨询:400-788-9689 商业计划书咨询:400-788-9700 可研报告咨询:400-788-9700 产业园区规划咨询:400-788-9689

北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41号嘉泰国际大厦B座13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深圳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红荔路1001号银盛大厦7层(团市委办公大楼)

Copyright 2003-2014 askc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商情报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578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242